ERP中的采购管理的功能主要是在同时达成[1]交期:要准时、迅速;[2]质量:要好,符合所需的规格,最好能免检验即可入库;[3]价格:要低。
由于采购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率相当高,因此采购成本受到高层领导相当地重视。然而,许多高层领导往往只知道要求采购人员取得最低的采购单价,而忽略了真正的目标是要降低总成本,这是一种“见树不见林”的作法。为什么呢?一味压低采购单价有时反而会造成反效果,而迫使总成本上涨,例如质量降低会使检验费用上升,延迟交货会造成车间的停产和过多的生产计划的调整,使间接人工费用也随之上升等,有时是得不偿失的。
如果采购计划能涵盖更长的期间,采购内容更为明确,会使采购人员更容易议价,而供应商也更愿意配合,双方都能分享共同降低成本与费用的成果。
采购工作牵涉到数量和交期上的要求:[1]数量上希望刚刚好,不多也不少。买多了,将造成呆料;买少了,又会欠料;[2]是时间上希望不早也不晚。买早了,会造成库存水平上升;买晚了,又会欠料而造成车间的停工损失。这些要求手工管理其实并不容易达成,但通过ERP系统的的MRP模块,采购人员只需要按不同的材料类别执行不同的采购需求分析,即可快速实现这种结果。
那么是不是用上ERP就能使采购管理脱胎换骨呢?未必,公司本身的管理能力也是严重影响到采购人员的表现。我们告诉采购人员的需求内容正确吗?数量和时间的要求会不会一再更改,使得采购人员在和供应商交涉时也左右为难,被迫一再向对方拜托和恳求?不少采购人员不相信原先计划单位提出的采购需求计划,而是靠[欠料表]的内容来催货。试想:生产工作已在车间展开了才发现有欠料,才让采购人员知道该催什么料,岂不是太迟了吗?其间造成的损失不知道有多少。传统的会计制度只会玩“料+工+费”那一套成本数字游戏,根本就算不出[非生产成本]及这种因时间延迟而产生的额外成本,高层领导也不知道哪里不对,不知道该“心痛”,还以为生产的游戏规则本就该如此,各单位也乐得依样画葫芦地照干。
ERP的原理告诉我们:此一现象是严重的错误。除非采购和制造能协同一致地同步进行,否则永远无法彻底地解决“某些料品库存太多,而其它料品却又欠缺”的大矛盾。当然,改革行动的第一步就是做好主生产计划,让采购人员知道正确的采购需求,能事先找供应商议定可行的供货计划。供应商本身通常也是制造商,故也有排程的需要。经常修改供应商的出货计划,或是不告诉他真正的需求(不愿意或不能够),到头来受害的一定是买方,因为所有的成本最后都会反映在公司的采购单价中(赔钱的买卖没有人会长期做的)。
由ERP进行协助,就可以很快速地知道正确的采购计划了,但在实际管理中,经常遇到供应商能力不佳,交货数量、质量、交期常不稳定时,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地解决,靠库存量来“缓冲”它造成的压力,其方法是针对这些供应商所供应的项目来[1]增长采购前置时间,或[2]增加损耗率,即在BOM中建立标准用量时,把损耗率加大一点;或[3]设定安全存量。这些方法会使得ERP在进行采购需求分析时自动将采购单的时间提前,或增加采购量。幸好,公司可以将这些多增加的成本计算在产品的成本里,由客户来吸收。客户不得不吸收,因为其他生产者都和您公司一样有这个问题,有这个成本,所以您大可放心。但如果您的竞争者没有这个问题,即他的供应商都很不错,那贵公司的采购人员就要好好地检讨了。